急诊分诊信息化系统

 急诊分诊是指急诊医护人员依据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安排患者的诊疗秩序,使患者在相应区域得到及时诊治。现代急诊分诊,早已不在简单的“分科分诊”,而是根据患者的病情为患者安排就诊的“病情分诊”。

1.   系统概述

1.1.       定义

急诊分诊是指急诊医护人员依据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安排患者的诊疗秩序,使患者在相应区域得到及时诊治。

现代急诊分诊,早已不在简单的“分科分诊”,而是根据患者的病情为患者安排就诊的“病情分诊”。

我公司的急诊分诊信息系统,以卫健委预检分级标准(《急诊病⼈病情分级试点指导原则》)为基础,结合台湾TTAS标准,设计了符合中国⼤陆国情的病情评估与检伤分级知识库,通过对⽣命体征的采集,系统可以⾃动评估患者病情并给出分级提⽰。通过对分诊、抢救、留观环节的数据采集,形成急诊专科特⾊的质控分析,系统重新定义了急诊病历录⼊模式,医护⼈员可以通过勾选表单的⽅式快速“补录”抢救记录;同时,急诊数据控制台,可以覆盖急诊救治全过程,并实时显示各级患者的分布情况。

1.2.       概念

急诊分诊是指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治疗的优先原则和合理利用急诊资源对患者进行分类的一种方法。急诊分诊作为急诊工作的第一关,是急诊医疗工作的重要环节,急诊患者只有经过护士分诊后才能得到专科医生的准确救治,但是急诊患者具有病情紧急、疾病谱广、医疗纠纷多等特点,如果分诊错误,则有可能延误治疗时机,危及患者的生命,直接影响到急诊的医疗、护理质量,对整个急诊工作的运行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但现阶段我国急诊分诊的管理相对滞后,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与技术标准,不同程度地妨碍了分诊工作质量的提高。如何提高急诊分诊的准确率,如何为急危重症患者赢得宝贵的抢救时间,已成为近年来急诊科学的工作和研究热点。

1.3.       优势

l  系统根据急诊医学以及国家急诊分诊指南规范,制定出100多条清晰简要主诉流程线。

l  针对不同人群,做了严格的划分(成人,儿童,孕妇,老人),以达到不同人群分诊的客观准确性。

l  针对潜在疾病,系统将从多角度的客观数据,例如临床表现,体征信息,评分体系,既往史,过敏史,伴随症状等予以系统的评估,最终给出准确结果。

l  对于潜在急性病症4~8分钟的黄金抢救时间,整个评估过程,系统可以有效的压缩在1分钟内完成分诊评估。

l  契合院前抢救,辅助建立急诊绿色通道体系,使危及病人快速得到有效的医疗救助。

l  电子化保存当时评估分诊数据,为医疗纠纷提供直接有效的资料来源。病情评估与检伤分级知识库,知识库涵盖100+病情评估及预检评估模板符合卫健委预检分诊标准;可⽀持多种预检分级标准,如ESITTAS等可按照医院实际情况定制

l  与医院整体业务完美融合,实现对单病种的质控管理(例如:胸痛、卒中)

l  急诊数据控制台可覆盖急诊救治全过程、实时⽰踪患者分布情况

l  急诊质控分析,支持多种急诊科常用质控指标,为临床管理提供客观数据

本方案提出的急诊分诊系统解决方案,将帮助医院打造智能化的急诊分诊系统,为患者提供优质、便捷、安全、高效的医疗服务。

2.   系统背景

2.1.       国内政策

卫生部于2012年发布我国首部《医院急诊科规范化流程》,规定患者诊治区域可分为红、黄、绿三个区域,分诊护士根据病情评估进行分级,分流患者。20132月实施,设定为推荐性卫生行业标准,相关卫计委及行业标准包括:

l  原国家卫生部《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卫医政发〔200950号)

l  原国家卫生计生委《需要紧急救治的急危重伤病标准及诊疗规范》(国卫办医发〔201332号)

l  国家卫生行业标准《医院急诊科规范化流程》(WS/T3902012

l  《急诊病人病情分级试点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 卫医管医疗便函〔2011148

l  《急诊预检分诊专家共识》[2018]

本系统主要根据上述国家卫生行业标准《医院急诊科规范化流程》,以及《急诊病人病情分级试点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为标准进行设计。

2.2.       国外政策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都可依照其医疗水平对疾病严重程度的判定观点,而设计出属于自己国情和需要的预检分诊系统。其设计的功能目的包括:

1)      对急诊的患者给予个性化处理;

2)      对患者的症状、体征给予快速的评估;

3)      对急诊患者在迅速得到医疗救助的同时,进行病情分类;

4)      对应优先处理的患者首先进行救治;

5)      决定在院治疗的最佳区域;

6)      让不同能力的医护人员照护不同严重度的患者;

7)      调整急诊患者的诊疗节奏;

8)      减轻患者的焦虑程度;

9)      减少确实需要医疗救治患者的等候时间;

10)    给予患者及家属医疗咨询;

11)    特殊疾病团队照护的启动者;

12)    对医院的医疗资源和医疗空间进行最合理的配置

针对以上原则,国际上通常将患者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分为5类:

在此设计原则的指导下,各个国家都提出了各自的急诊分诊标准:

l  美国使用的急诊严重指数(ESI),用独特的方法将敏度分级与资源使用相结合,预检不足的发生率较低;

l  澳大利亚使用的澳大利亚预检标尺(ATS),它根据患者可等待医疗救治的时间而将其分为:立即-需复苏、危急-10min、紧急-30min、亚紧急-1h 和不紧急-2h5个级别。

l  加拿大急诊预检标尺(CTAS)是根据急诊患者的临床表现和严重程度分需复苏(级别1)、紧急(级别23)、非紧急(级别45)5个级别来进行救治。

l  英国曼彻斯特分诊系统(Manchester Triage SystemMTS

l  香港医院管理局所采用的五级分流制度

2.3.       现状分析

l  我国大多数医院的急诊分诊护士承担了导诊的工作,缺乏统一的分诊标准,标准都是根据患者的疾病病种的分科进行分诊;

l  先预检,后挂号,做到一问、二看、三检查、四分诊;

l  急重症患者采取开放绿色通道的方式优先救治,实施“先抢救后挂号,先抢救后付费”的制度;

l  06年北京协和医院根据危急、危重、紧急、不紧急4类病情制定了急诊分诊的标准并实施至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l  童静等在台风“桑美”所致群体伤的救护中采用“救治时间窗”新的分诊模式, 提出按“救治时间窗”模式实施分诊是群体伤中危重症病人实施及救治的关键之一

l  金静芬等在20013月起开发了一套适合国内急诊流程、急诊分诊管理的软件系统

l  翟晓勤在明基医院用检伤分类级别界定急诊抢救病人,有利于提高护士分诊准确率, 提高病人对急诊工作的满意度。

目前,分诊护士主要依靠临床经验对病人进行分诊, 除对十分危急的病人开放绿色通道外, 并不严格区分病人病情的轻重缓急, 没有制定详细的分诊分级量表或分诊工具, 对急诊病人病情的正确判断受到一定的限制, 存在一定的医疗风险,从中可以分析得到,为了进行有效的预检评估,需要实现:

l  预检评估方法的选择

l  预检系统的设立

l  有能力的预检护士配备

其中,一个高效智能的急诊分诊检系统至关重要。

3.   总体设计

3.1.       建设原则

我国急诊医学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急诊就诊量逐年增长,急诊预检分诊是急诊就诊的首要环节,国内尚未形成统一、规范的急诊预检分诊系统。安全有效的急诊预检分诊可准确识别急危重症患者,确保患者安全,提高急诊运行效率。

以人为本,惠及居民是本项目建设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要利用信息化手段,让居民获得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

考虑到项目的规模和实施的复杂性,项目采用分阶段实施,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项目总体要求,结合本地实际,确立项目整体目标,制定统一规划和平台框架。具体项目再根据项目整体目标,结合实际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进实施,先建框架,再逐步深化。

系统分诊标准:

l  病情评估

l  病情分级

l  分区与分流

1.     病情评估

严重程度

定义

临床实例

A

濒危病人

病情可能随时危及病人生命,包括气管插管病人/无呼吸/无脉搏病人,急性意识改变病人,无反应病人,需立即采取抢救生命的干预措施

心脏骤停,呼吸停止,严重呼吸窘迫,SPO2,<90%,创伤病人,病人无反应,药物过量(呼吸<6bpm,心动过缓/过速+低血糖,创伤需要容量复苏,胸痛(伴苍白、大汗、血压下降至80mmHg,心率30bpm,头昏/乏力,严重过敏反应,无反应病人+强烈酒味、低血糖病人+意识改变等。

     B

危重病人

病情有进展至生命危险和致残,危险者,应尽快安排接诊。

病人来诊是呼吸循环状况尚稳定,但其症状的严重性需要很早就引起重视,病人有可能发展为1级,如急性意识模糊/定向力障碍,多发伤,心绞痛等严重影响病人自身舒适感的主诉,如严重疼痛(疼痛评分>7/10),也属于该级别。

     C

急诊病人

病人有急性症状和急诊问题,但目前明确没有危及生命或致残危险,应在一定的时间内安排病人就诊。

病人进展为严重疾病和出现严重并发症的可能性很低,也无严重影响病人舒适性的主诉,但需要急诊处理缓解病人症状,在留观和候诊过程中出现生命体征异常者病情分级考虑上调一级。

D

非急诊病人

轻症病人或非急诊病人,病人目前没有急性发病情况,无或很少不适主诉

无或很少不适主诉

2.     病情分级

级别

 

病情严重程度

 

 

占用急诊医疗资源数量

1

A濒危病人

----

2

B危重病人

----

3

C急诊病人

2

4

D非急诊病人

0-2

3.     分区与分流

分区:

分区

接诊病人

配备资源

具体区域

注释

红区

(密切观察诊疗区)

明确有危及生命的情况

配备完善的紧急抢救的资源,包括设备设施,人力,信息等

复苏室,

抢救室

该区的目的是保证病人生命安全,稳定生命体征,为进一步的诊断和诊疗奠定基础,并及时得到病情评估,危及生命的情况应在最短时间内得到纠正和诊治,该区不适宜进行长程生命支持和系统疾病检查。

黄区

(密切观察诊疗区)

目前没有明确危及生命的情况,但不能排除病情随时变化的可能

需配备基本急救物品,如常规生命体征检查和诊疗器械,要求有一定的人员定时巡诊,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通过急诊室诊查后进入留观室或留观病房

该区病人多数按照时间顺序就诊,病情变化(如生命体征异常)的病人应该被立即送人红区

绿区

(轻症病人诊疗室)

轻症病人

仅需要极少数急诊医疗资源

安排专门诊室和医生、护士快速处理,诊查后经快速处置后回家,或建议至专科门诊就诊。

此区安排轻病人就诊,经一般快速处置后即可离开急诊科的病人,并设单独区域快速处理,不影响急诊科拥挤度。

分流:

1级、2级病人安置进入红区进行支持,抢救和诊疗。

其中:

l  1级病人应立即(0时刻)应诊。

l  2级病人需要迅速急诊处理(10分钟内)。

l  3级病人安置进入黄区进行诊治,候诊时间应当不超过30分钟。

l  4级病人安置进入绿区就诊,候诊时间不超过120工作。

 

3.2.       建设依据

l  原国家卫生部《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卫医政发〔200950号)

l  原国家卫生计生委《需要紧急救治的急危重伤病标准及诊疗规范》(国卫办医发〔201332号)

l  国家卫生行业标准《医院急诊科规范化流程》(WS/T3902012

l  《急诊病人病情分级试点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 卫医管医疗便函〔2011148

3.3.       建设内容

帮助医院打造急诊分诊系统,为老百姓提供优质、便捷、安全、高效的医疗服务,主要功能包括:

l  智能分诊工作站

l  数据统计工作站

l  分诊大屏子系统

l  质量控制工作站

l  信息发布子系统

系统的分诊流程如下图所示:

3.4.       建设目标

根据急诊医学预检标准以及国家急诊分诊指南的规范,对病人快速予以分类,合理的规划调配急诊资源,根据病人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合理有效的在正确的时间地点,对病人实施正确的医疗救助。

3.5.       总体架构

 

4.   建设方案

4.1.       智能分诊子系统

1.      分诊评估单

利用读取患者身份证、医保卡、就诊卡等功能实现患者基本信息的采集,获取患者头像、家庭住址、

联系方式、费别等,在患者来院方式栏可以选择患者就诊方式,系统将患者病情快速分为4个大类的重要依据就是评估单。评估单中主要包括呼吸、意识、血氧饱和度等6项必评指标和脑卒中预警征象、出血、抽搐等15项选择性评估内容。护理人员将必评指标数据作为主要依据、将选择性评估内容数据作为调控指标,将各项数据逐一对应其类别,从而将患者快速分为4个大类。

2.      患者一览表

患者的序号与其分诊项目分别设为横轴与纵轴,并将览表分为多列,填写患者的基本信息和各项急诊信息,并根据分诊信息系统给出的目标反应时间对惠者进行处理和救治。

3.      系统同时支持绿色通道、三无人员、群伤、批量抢救患者登记,能够点选快速录入

 

4.2.       数据统计子系统

1.      通过选定的时间范围,给出急诊分诊病人的病情分布情况(一级、二级、三级、四级)

2.      系统能够对患者的类别、数量、病种、分流情况等进行完全的统计,对急诊资源使用情况进行实时的分析,对各个时段患者的流量进行动态的监测,并且能够查看历史患者及其分诊信息。

3.      系统的数据库引擎,能够高效处理患者的多维度数据,并进行实时规则匹配,同时支持数据的导入导出。

4.3.       分诊大屏子系统

1.      系统能够提供多种屏幕显示格式和叫号方式

2.      支持“指定呼叫”、“等待”、“插队”等多种功能

3.      提供 “下一位”候诊患者显示叫号提示

4.      支持根据科室情况定制

5.      支持液晶电视或LED大屏广告设置及显示

4.4.       质量控制子系统

1.      系统支持以下10类急诊常用质量控制指标的自动分析

l  急诊科医患比

l  急诊科护患比

l  急诊各级患者比例

l  抢救室滞留时间中位数

l  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平均门药时间及门药时间达标率

l  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平均门球时间及门球时间达标率

l  急诊抢救室患者死亡率

l  急诊手术患者死亡率

l  ROSC成功率

l  非计划重返抢救室率

2.      系统为胸痛、卒中、创伤等三大中心业务提供了专属大数据分析系统

4.5.       信息发布子系统

3.      提供院内公共信息发布;

4.      提供医生工作终端发布信息;

5.      提供信息发布范围选择:科室内部发布或院内发布等。

4.6.       院内接口对接

系统可以实现与院内HIS系统的对接。

5.   硬件设备

5.1.       平台系统服务器

内容

位置

数量

备注

WEB服务器

信息科机房

1

系统运行

数据库服务器

信息科机房

1

数据存储

备份服务器

信息科机房

1

系统备份

 

6.   参数指标

用途

系统或品牌

备注

WEB服务器

DELL R710

4核,16G内存,2T硬盘,

数据库服务器

DELL R710

4核,16G内存,2T硬盘,

备份服务器

DELL R710

4核,16G内存,2T硬盘,

工作站PC

联想(Lenovo)启天M415 商用台式机电脑

CPUi5-6500

内存:4G

硬盘:1T

显卡:1G独显,支持HDMI接口

显示器:19.5英寸

 

7.   项目建设

7.1.       项目组人员配置

序号

姓名

工作经验

岗位职责

项目分工与经验

1.          

朱乃松

15

项目总负责

需求调研、系统规划、项目协调、进度保障。  项目管理经验丰富,参与管理的类似项目包括:中大医院信息化建设,南医二附院智慧医院,82医院智慧医疗,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慢病云平台等

2.          

魏应答

6

实施经理

负责整体项目实施进度、质量、流程、交付标准把控,项目实施经验丰富,参与类似的实施管理项目包括: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慢病云平台项目实施管理、中大医院信息化项目实施管理、华世佳宝医院智慧医疗项目实施管理

3.          

王超

8

软件实施

软件实施工程师,项目经验丰富,工作细心负责

4.          

王新卓

5

软件工程师

负责软件后台开发和联调,项目经验丰富

5.          

蔡军

24

硬件实施

硬件实施工程师,项目经验丰富,工作细心负责

 

7.2.       项目实施管理计划

7.2.1.   项目交付期限

软硬件整体实施及交付期限为 2个月。

7.2.2.   项目进度计划

建设信息化系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多部门多系统的协调作业,为保证项目工程可以顺利的进行实施,必须要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 一方面需要从组织上进行落实,成立强有力的项目领导小组和经验丰富的项目实施队伍; 另一方面要制定严格的时间进度表,明确各里程碑的时间。 同时还要制定工作原则,以指导项目的全面实施。

l  工程实施原则

客户方项目小组的成员,争取参与项目的全过程; 客户方成立领导亲自挂帅的项目小组,在调研,设计,编码,安装调试,测试,培训,运行,验收,售后服务等项目的各个阶段,配合系统开发方的工作,一方面可以培训自己的技术维护队伍,为系统的使用保驾护航,另一方面在开发过程中,协调客户和开发方的关系,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及时发现问题,并对项目进度和质量进行监督。

l  开发与使用并重原则

对于软件项目,之所以称之为工程,很大程序上是软件项目的建设,除了需要考虑技术因素以外,还有很多的非技术因素需要考虑,并且必须得到重视。 衡量一个软件项目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不是看这个软件项目采用了多么先进的技术,而是软件对客户来说是否实用,是否能够帮助客户解决许多预期问题。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仅需要重视系统的开发部署,更加需要重视终端客户的使用情况,以人为本,以客户为中心,尽可能的在使用中发现问题,从而才能解决问题,最大可能的使系统保质保量的按时完成。

为了有效的保证系统开发的质量,整个系统建设的全过程划分为准备,设计,开发,实施和运行阶段,每个阶段完成相应的任务,确保系统的建设。

具体实施计划安排如下:

l  硬件及平台部署计划

项目阶段

阶段内容

预计工期(天)

相关负责单位

里程碑/交付物

项目启动

项目内容定义和组织计划

2

医院,公司

工作任务书

项目启动会

医院,公司

启动会会议纪要

项目准备

服务器及其他安全设备准备

20备采安装署调完成(与开发作同进行)

公司、医院

服务器登陆权限

系统环境准备

公司、医院

操作系统及附件安装

网络环境准备

公司、医院

网络连通性测速通过

基础服务组件部署

公司、医院

基础组建测试

项目部署

测试服务器部署进行开发对接工作

5

公司

平台部署测试

         

 

l  软件开发及部署计划

项目阶段

阶段内容

预计工期(天

相关负责人

里程碑/交付物

项目准备

需求和业务调研

10

医院,公司

调研分析报告

产品功能选型

医院,公司

实施产品方案

数据接口准备

第三方厂商

提供相关业务的数据接口

软硬件网络环境准备

2

医院

服务器及终端环境

项目开发

接口开发

10

第三方厂商

提供系统所需接口

相关产品软件标准功能开发

15(与接口提
供方同步)

公司

主要功能模块开发

定制化功能开发

7

公司

定制化功能模块开发

项目实施

应用及服务部属

3

公司

产品部属报告

相关硬件部署

公司

产品部署报告

数据接口调试

公司

调试记录

接口与应用实现对接

2

公司

开发报告

项目测试

3

公司

测试报告

客户培训

医院,公司

使用手册,培训记录培训根据医院进度单独安排

项目验收

应用功能模块测试

1

医院,公司

运行报告

正式上线

1

医院,公司

上线记录

项目验收

1

医院

项目验收报告

运营维护支持

3

公司

项目交付单

         

 

7.2.3.   项目实施质量控制管理

该项目系统是有客户,第三方厂商,我方等多方面共同组成项目组联合实施完成的。 项目组成员需要密切配合项目实施,对项目目标有明确的定义和认识,明确责权利等关系,一起完成好项目实施工作。

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如果没有明确的任务分工,将会造成职责不清的混乱局面,使工作关系与任务分配陷入多种的关联交叉状态,导致项目人员不知所措,这将严重影响对项目的反应能力和推进能力,最终影响项目实施的进度和质量。

所以为保证项目实施进度,需要项目参与方共同组成项目实施团队,同时必须有明确的分工,做到各负其责,协同统一,才可以让项目快速高效的进行推进。

 

项目各个团队小组的人员构成建议如下:

实施团队角色

建议人员构成

相关职责

项目领导小组

医院领导,公司领导

负责把握项目整体方向,对项目重大事件具有决定权,接收项目过程中的汇报文档

质量监督组

医院相关科室负责人

对项目质量和项目过程文档进行检查和验收

实施团队

团队包括项目经理,开发人员,现场实施人员,运营维护人员

负责项目实施具体事项的执行和落实,完成项目实施的过程文档

协调团队

医院信息科,运管处人员

负责协调实施团队和医院业务部门,第三方系统厂商之间的工作

第三方厂商

第三方厂商系统负责人

负责提供双方接口和业务对接工作

 

1.      项目范围管理

项目管理的范围包括本项目的建设周期内各个阶段及其所有相关的建设单位,设备,软硬件,场地等内容。 从软件采购,需求分析,系统设计,软件开发,系统集成,测试,试运行,验收,系统维护的全过程都包含在内。 项目范围在变更时,需要项目组各方成员都充分知晓的情况下进行具体商讨后确定。

2.      项目进度管理

针对本项目的进度管理从任务分解,时间进度安排到资源分配,每个阶段都有里程碑标志,每个阶段都需要严格按照工期要求按时保质完成,项目经理负责项目进度控制。

3.      项目风险管理

通过对大量的风险事件进行分析,如何将风险事件对项目造成的影响降低到最小,是项目风险管理的主要工作。 首先需要预防各种风险事件的发生,其次当事件发生不可避免时,需要采取必要的准备措施进行工作,须将风险对项目目标的影响降低到可以容忍的程度。

一般项目实施过程中,常见的风险事件包括:

l  项目在准备阶段工作不到位,业务流程沟通不到位将会导致项目过程中目标模糊,数据接口准备不及时将会导致项目延期。

l  项目在实施中可能会产生项目范围外的需求,这部分需求将会导致项目延期。

l  项目在上线前期可能会出现硬件到货延迟,会导致延期上线。

4.      质量管理计划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应采用先进的质量管理模式和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和流程,并根据项目自身特点选用合适的质量控制规程。

目前,本公司产品主要采用 ISO9001 质量标准和软件成熟度模型(CMM 两种控制规程。 针对本项目,公司将采用 GB/T19001-2000-ISO9001 2000 质量体系标准,同时遵循 SSE-CMM 的安全实施标准,并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严格执行这些质量标准。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由项目经理制订质量控制计划,项目质量监督组进行审核。 审核方面包括: 质量控制措施是否足够,各个成员的质量责任是否明确合理,测试方法是否适用。

为了加强项目质量管理和界定产品质量标准,本公司将制订适应于项目的检查验收规定和质量评定标准,确保工程质量。

在本项目实施过程中,应实行两级检查,两级验收制度。 一级检查,二级检查和一级验收由本公司实施团队组织完成; 二级验收由客户组织实施。 各级检查验收严格按照项目实施中制订的相应的检查验收规定和质量评定标准执行。 对实施和验收过程中出现的重大技术问题,将上报客户协调处理。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还将采取以下措施保障项目实施质量:

l  硬件产品到货后对所有硬件设备进行通电检测,同时对软件产品进行集成测试。

l  在项目实施前后对网络性能进行评估测试。

l  在系统部署完成后在实际网络环境下进行网络连通性测试,安全策略验证和应用系统测试。

l  在实际网络环境下做好压力测试,根据压力测试接口调整系统配置。

l  项目实施后进行一定事件的试运行,在试运行期间要重点监控网络环境的

运行情况,安全策略的验证和业务应用的运行情况,若出现问题需要及时查找原因并加以修正。

质量控制保证过程包括对产品开发实施过程的质量控制和产品本身的质量控制。 在项目中,由我方实施团队负责质量控制和管理,由质量监督组实施对质量控制的监督。

测试是确保项目质量的重要手段,不经过认真测试的产品是不能被用于实施的。 本项目中的测试主要指的是对项目中所实施的业务应用系统的测试。 做好测

试工作是实施团队应该的责任。 为保证测试的效率和质量需要注意建立高效合理的测试流程,包括: 尽可能在模拟真实的业务数据环境下进行; 测试案例需要具有适用性; 做好测试 bug 的记录和存档; 做好回归测试; 防止对程序修改而造成新的问题。

5.      项目协调与合作计划

项目实施过程中沟通是项目完成的顺利与否的重要因素,所以在整个项目实施的过程中,需要有一套完善的沟通机制。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将以项目经理为核心,实现全面有效的沟通管理。 其中:

l  项目经理需要从始至终的控制整个项目的工作进展和步骤进度,是信息的收集者和发送者。

l  项目经理要密切了解各个干系人的信息,及时传达到项目组内部。

l  项目经理要每周与项目领导小组交换项目工作进展情况,确保项目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并提交全部项目管理报告给项目领导小组。

l  项目经理要每周与项目组成员开展会议,了解项目进展情况,分派工作,了解项目实施中的问题,及时解决。

l  项目主管定期联系客户负责人,倾听客户对项目的建议和意见,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最大程度上保证客户满意度。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方式作为沟通的手段进行项目交流:

l  进度报告,项目实施期间,项目组人员每天上报工作进展,项目经理每周提交项目实施进度报告。

l  例会,定期在项目组,客户方召开会议,会议对周期内的工作进展进行回顾,总结问题,分析原因,确定解决方案,并对下一阶段工作进行部署。会议解决由项目组发布会议纪要。

l  阶段总结,在每个实施阶段完成时,进行项目阶段总结,评估上一阶段得失,为下一阶段进行准备。

l  其他沟通方式,项目团队内部通过多种方式途径进行沟通。

6.      配置管理

项目采用相应的配置控制程序来管理整个系统的各个部分,包括文档,需求,设计,数据库设计,编码,文件和数据。 并在项目实际实施时制订配置管理计划。

配置控制的目的是控制系统的物理和功能特性,确保整个系统的完整性。 配置控制即时技术活动又是管理活动。 他的过程包括配置项目的发现和保存,配置变动控制,配置状态记录。

每个配置项目都需要有相应的编号,用来区别不同的需求和实施要求,同时他还需要有一个版本号,用来标明该项目所处的阶段。 在配置项目修改时,版本号需要更新。 配置系统需要具有扩展性,可以容纳新的配置项目而不必修改现存项目。 配置项目需要保存在如下典型的软件库中: 开发库,主库,基准库。 开发库是作为系统开发和测试使用的动态库。 主库是被控制的库,程序按照一定的控制方式被存入或取出。 当主库内的程序经过系统集成测试并达到一定程度的稳定后,即可产生一个基准库。 只有基准库才允许被实施到客户生产环境中。 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项目经理将与客户一起处理主库配置的变动,但基准库的变动需要更严格的审核和确认。

配置项目的变动需要在整个系统实施开发周期内进行完整的记录。 为了有效的进行配置状态的记录,应该详细的记录以下信息: 每个基准库的日期,版本和问题; 每个变更的审阅和文档的修改; 每个 bug 的报告和后续跟踪记录。 所有的错误和需求都要被记录,所有的变更都需要进行管理。控制变更的目的是为了确保只有经过批准的变更才能被实施,客户需求,系统需求和系统设计文档在通过评审后将作为基准进入变更管理的范围。 变更管理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 变更请求,变更评估,变更批准,变更实施和跟踪。

7.      文档管理

项目文档必须真实反应实际项目状态。 文档的验收不是在项目验收时统一移交给客户单位,而是应当根据项目实施的不同阶段,分批移交,在项目准备阶段就需要制订文档移交计划,在规定的时间内移交规定格式,内容的文档。

8.      人员管理

人员的管理需要遵循几条原则: 本项目中的参与人员在无特殊情况且未经客户同意的情况下不进行调换,系统保障期间人员均安排参与项目建设的主要技术人员,项目管理人员安排具有同类项目丰富管理经验的人员。

9.      保密管理

本公司承诺按照涉及国际秘密计算机系统要求进行系统建设的保密管理,并和客户签署保密协议,严格履行保密义务,保障客户信息数据安全

 

8.   系统优势

l  系统根据急诊医学以及国家急诊分诊指南规范,制定出100多条清晰简要主诉流程线。

l  针对不同人群,做了严格的划分(成人,儿童,孕妇,老人),以达到不同人群分诊的客观准确性。

l  针对潜在疾病,系统将从多角度的客观数据,例如临床表现,体征信息,评分体系,既往史,过敏史,伴随症状等予以系统的评估,最终给出准确结果。

l  对于潜在急性病症4~8分钟的黄金抢救时间,整个评估过程,系统可以有效的压缩在1分钟内完成分诊评估。

l  契合院前抢救,辅助建立急诊绿色通道体系,使危及病人快速得到有效的医疗救助。

l  电子化保存当时评估分诊数据,为医疗纠纷提供直接有效的资料来源。病情评估与检伤分级知识库,知识库涵盖100+病情评估及预检评估模板符合卫健委预检分诊标准;可⽀持多种预检分级标准,如ESITTAS等可按照医院实际情况定制

l  与医院整体业务完美融合,实现对单病种的质控管理(例如:胸痛、卒中)

l  急诊数据控制台可覆盖急诊救治全过程、实时⽰踪患者分布情况

l  急诊质控分析,4种急诊科常⽤质控报表,6⼤急诊病种质控管理覆盖卫健委、三甲评审急诊质控要求为临床管理提供客观数据

 

9.   社会效益

长期以来,急诊科的医疗过程在信息采集、分析、保存、统计过程中缺乏自动化手段与方法,仍停留在手写病历、手工处理医嘱及计价结算等较落后的工作模式,从而导致急诊医疗信息化程度低,临床研究缺乏基本数据与资料,医疗质量监控与评定十分困难,急诊信息化建设滞后已成为制约急诊学科发展的主要瓶颈。目前国内医院在住院和门诊信息化建设方面较重视,常利用住院和门诊系统中的部分系统功能移植到急诊使用,忽略了急诊工作的特点及其复杂性,使其在使用过程中繁琐、低效。目前国内虽有部分急救医疗机构、医院相继开始研究急诊信息化系统,但功能还不能满足急诊科实际工作的需要,且各医院急诊科都未建立完整的急诊信息化系统,在医院最急的地方使用的却是效率最低的手工记录,字迹潦草、工作效率低,且存在很大的医疗安全隐患。

据国外参观考察,美国、新加坡等医院都建立了以集成视图、智能预警、辅助诊断、移动物联等较先进的急救医疗信息平台。国内厦门长庚医院的预检分诊系统、协和医院的病情分级系统、西京医院抢救间的电子病历系统以及长海医院的输液管理系统都在临床使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本系统充分研究了国内医院的实际情况,以优化工作流程,方便快捷、提高工作效率为目的,开发出适合急诊预检分诊的信息管理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